2025年9月26日至28日,由湖北省教育厅、武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和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指导,江汉大学主办,江汉大学外国语学院、人文学院和英国斯特灵大学承办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单位协办的“人工智能与翻译:跨文化传播新路径国际学术会议(AITIC 2025)”在江汉大学隆重举行。来自中国、英国、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,围绕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翻译发展与跨文化传播展开深入探讨。人工智能正深刻改变翻译研究与实践,为跨文化传播和中国文化“走出去”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。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王冯骏子受邀参会,并在“翻译教育与培训”平行分论坛发表演讲。

三天会期里,主旨报告环节亮点纷呈: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以“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必然走向高端”为题,为翻译未来指明方向;上海师范大学教授、外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朱振武揭示“人工智能在诗歌翻译中的无能与无法”,凸显人文审美的不可替代;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、《中国翻译》杂志主编杨平剖析“数智时代中国特色话语对外译介与国际传播”,提供国家叙事新框架;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、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军平阐述“人工智能时代的共情传播与共情翻译”,强调情感维度跨文化理解;上海交通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朱一凡则聚焦“有关概念翻译史的思考”,梳理术语演变对知识建构的价值。这些发言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路径,既帮助教师更新AI时代翻译教育理念,也为课堂改革和后续研究提供了可直接引用的理论支点。

9月27日,在平行分论坛1“翻译教育与培训”上,王冯骏子以“Developing ESL Learners’ Linguistic Foundation for Translation through Teacher-Mate Technology: A Bloom’s Taxonomy Framework”为题作报告。演讲按“理论—方法—数据展现—结论”四步展开:先介绍A Bloom’s Taxonomy Framework,再介绍“微助教”平台嵌入教学的具体设计;随后用前后测与问卷数据验证微助教对低阶记忆、高阶创造的促进效应;最后提出微助教提高语言学能力的双路径模型,为翻译人才夯实语言学基础提供一定的参考。
外国语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,持续推动教师优化教学设计,深耕学术研究,在人工智能与翻译教育融合的创新道路上坚定前行,为人才培养贡献更多力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