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在鄂州市梁子湖区柯畈村的暑期“爱心托管班”里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文字起源——甲骨文”课程正在进行。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小雨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们,带领当地孩子们走进古老的文字世界,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课堂上,志愿者首先通过生动的故事向孩子们介绍了甲骨文的发现历程。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偶然发现“龙骨”,到学者们潜心研究揭开其神秘面纱,一个个有趣的情节让孩子们听得入了迷,纷纷好奇地追问着更多关于甲骨文的故事。
随后,志愿者展示了精心准备的甲骨文图片,那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奇特符号,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。“大家看这个像不像一只小鸟?”志愿者指着一个甲骨文“鸟”字问道。孩子们立刻活跃起来,有的说像,有的则展开想象,说出自己认为像的事物。志愿者讲解道:“甲骨文是我们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之一,很多字都是根据事物的形状描画出来的,这就是象形字。”

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甲骨文,志愿者组织了充满趣味的动手环节。孩子们从众多甲骨文图案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字样,然后拿起五颜六色的超轻粘土,在纸上认真地粘贴起来。有的孩子选择了“鱼”字,用蓝色粘土捏出线条流畅的鱼形甲骨文;有的孩子偏爱“山”字,用棕色粘土塑造出层峦叠嶂的模样。虽然手法略显稚嫩,但每一个作品都充满了童真与创意。
“原来我们现在用的汉字是从这么古老的文字演变来的,用粘土粘出来太有趣了!”一位参与课程的小朋友兴奋地说。通过这堂课程,孩子们不仅了解了甲骨文的基本知识,更在动手体验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。

团队指导教师尹旋表示,开展此类课程是希望让孩子们从小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,在心中种下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种子。未来,志愿服务队还将继续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课程,让更多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。